中经评论:“花为媒”,激活经济“一池春水”
3月30日,云南昆明斗南花卉市场,顾客在挑选鲜花。(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晶/摄)
春日暖阳下,鲜花经济的热度持续攀升。上海浦东,今年的桃花节正在举办,七条旅游线路各具特色,解锁更多消费新场景;湖北武汉,50万株樱花如约绽放,樱花环抱的晴川阁古建筑群变身天然剧场,樱花空轨、樱花巴士成为流动的风景;山东临清,唐园镇千亩杏花竞相开放,游客不仅可以观赏打卡,还能提前给杏果下订单……
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”激活经济“一池春水”的鲜花经济,连接着“诗和远方”,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春日赏花,无疑是当下旅游业的重头戏。以花为媒,引得八方客来,为的不是让人们“走马观花”,而是打破“春日限定”,将流量变成“留量”。
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是其中的关键。这个春天里,很多地方结合当地民俗,推出多种以花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,给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鲜体验。通过文化赋能,让赏花从“看风景”变为“品故事”,可以大大提升消费黏性和品牌价值,更好地助力经济增长和居民增收。
多年来,一些地方凭借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,持续打造了一批赏花旅游品牌,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。例如,作为每年林芝桃花节开幕地的西藏“桃花第一村”嘎拉村,有1200多株百年以上野生桃树,盛花期数十万游客前来赏花游玩,带动当地农牧民通过开办农家乐、售卖特色手工艺品、提供骑马观光等服务增加收入。2024年,嘎拉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1400万元。
花卉是大自然的馈赠,鲜花经济则离不开花卉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。从观赏苗木到生日花束,从鲜花饼到玫瑰香水,把“颜值”变成“产值”的鲜花经济,远不只是赏花旅游那么简单。今天,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,花卉产业也成为了多地的致富产业。中国花卉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,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38.99万公顷,花卉产业从业人员超534万人,其中花农近180万户。我国现有近22万家种苗花卉企业,年产值5200多亿元。
以云南为例,中国每10枝鲜切花,就有7枝来自这里。在“亚洲花都”昆明斗南的花卉市场,日均流转超3000吨鲜切花,买花顾客日均超3万人次,人均消费286元。近年来,依托斗南花卉市场,云南花卉产业链持续向深加工与文创领域延伸。像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,集花卉种植、冷链物流、休闲观光、立体销售等于一体,除了种植着48种玫瑰鲜切花、18种彩色马蹄莲,还积极拓展玫瑰精油、香料香薰、鲜花食品等加工线,产品销往国内外众多城市,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。
鲜花经济正绽放出勃勃生机。应当看到,花卉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,潜力巨大。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丰富,栽培历史悠久,花文化底蕴深厚,这些都是产业发展的优势。各地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,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,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,统筹做好产业、科技、文化这篇大文章。只有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,才能让这一“美丽产业”成为造福群众的“幸福产业”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- 平安银行上半年营收净利降幅收窄,零售业务依然承压
- 财报前瞻 | 延续强劲势头!哔哩哔哩Q2营收有望增长20%
- 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业绩下滑,创纪录的铜矿业务挽回部分颓势
- 2025东莞台博会9月启幕,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参展商超70%
- 千金药业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过会
- “反内卷”成效初显!7月汽车、光伏、钢铁价格回暖 工业增速短期放缓
- 坚守长期主义 打造“百年老店”
- 加码布局智慧信贷!安硕信息拟定增募资不超6亿元,公司提示存货高企、募投效益未达预期风险
- 纾困计划“爆雷”,华创证券状告贵州百灵大股东!17.61亿元资金恐难追回?
- 江特电机发布异动公告:持有或控制锂矿资源量超1亿吨
- 半年大赚121亿元,7000亿巨头公告:第二季度营收首破2000亿元;股价再创历史新高
- “关键信号”已现?穆迪首席:以史为鉴 美国已处衰退边缘!
- 茶香存“火药味”!澜沧古茶中报预计转亏,管理层震荡波及营收,股价“破发”近六成
- 许倬云先生讣告发布:先生魂归,隐入他毕生所钟的历史之中
- 体坛联播|WTT横滨赛签表出炉,伦敦世乒赛扩军至64队
- 韩媒曝光尹锡悦拒捕细节:脱了囚服躺地上